2017/2018年度中国棉花质量情况公布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7月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关于2017/2018年度中国棉花质量情况的通报。通报指出,2017/2018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综合质量有所提升。
目前,2017/2018年度(棉花专业术语,指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新棉收购加工已接近尾声,根据以往经验,6月至8月末已基本没有检验量,因此,中纤局以2017/2018年度截至2018年5月31日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收购加工细绒棉(重点是新疆监管棉花)的公证检验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形成2017/2018年度中国棉花质量情况分析报告。
2017/2018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公证检验涉及的产棉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0个,与上一年度持平,涉及加工企业1030家,比上一年度增长4.36%,检验量2336万包,528.5万吨,分别比上一年度增加27.30%、27.13%。
从颜色和轧工质量来看,颜色级指标区域化差异较为明显,近年来各区域检验量占比逐渐趋于稳定,因此颜色级指标变化不大,以白棉为主,且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白棉2级与白棉3级两档。轧工质量主要集中在中档,中档及以上占比达到98.67%。从纤维长度来看,平均长度基本与上年持平,但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有所下降,其中,长度指标体现在30-32毫米长度级与28-29毫米长度级的棉花保持上一年度占比,较往年均大幅增加。从纤维内在品质来看,马克隆值和断裂比强度两项指标表现均较为良好;其中,马克隆值指标较上一年度再度提升,A级占比明显增加,C2档过成熟棉占比减少;平均断裂比强度指标回升,强及以上棉花占比提高。作为全国最大棉花产区新疆2017/2018年度棉花各项质量指标与上年度相比,平均长度降低0.02毫米、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降低0.43个百分点、马克隆值A+B级占比增加了1.57个百分点、平均断裂比强度提高0.13cN/tex,总体内在质量状况好于2016/2017年度。
2017/2018年度是在三年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的第一年,在价格回归市场,纺织企业优质用棉需求难以满足的形势下,棉农及棉花加工企业普遍更加注重棉花内在质量,以求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好的质量来提高其产品竞争力、拓宽产品销路。今年棉花质量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但异性纤维、混等混级、品种适应等问题仍然不能放松。
究其原因:一是产业规模,我国棉花种植以小户、分散为主,棉花生产集中度低,有较大推广面积的品种很少,在加工环节,大部分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经营理念和质量意识较差,部分虽然有质量意识,但不注重在收购棉花时细分棉花等级的能力。二是籽棉流通形势,很多棉农采摘后待价而沽,又未执行“分存”,导致早期采摘的籽棉和后期采摘的籽棉掺混,马克隆值等指标差异较大,对后续纺织环节影响较大;由于担心综合指标低的棉花卖不出去,棉农或棉花加工者有意识的将优等棉花和低等棉花掺混在一起优劣混卖,形成资源浪费,造成棉花品质普遍中等偏下,高品质棉花匮乏。三是随着国家取消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很多“两小一土”及无资质的加工企业因其体量小、经营灵活、加工成本低而呈现开工趋势,造成抢占资源质量下降等问题。四是品种选择,我国的棉花品种繁多但优良性状突出的比较少,品种更新换代加速,种植品种混乱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棉花的质量;同时,新疆机采棉均是将原有的手摘方式的棉花按照机采的要求进行种植,始果始节位低、株型松散、成熟期较松散、纤维短、质量较差,不是机采棉的最佳选择品种,在品种选择与新品种选育上有很大提升空间。
为促进棉花质量提升,提高我国棉花的整体可纺性,提出如下建议:
(一)把握棉花产业形势,继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
一方面,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已在新疆进行四年时间,回顾四年来的改革历程,改革工作对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国储库存压力、减轻财政负担、稳定生产、保障棉农利益、促进下游纺织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应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依托深化改革三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每吨18600元的水平鼓励棉农种植高品质、高质量的棉花,引导棉花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管理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另一方面,2017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发〔2017〕7号),取消了棉花加工资格认定行政许可事项,棉花加工市场准入机制取消后,要加大棉花质量事中事后监管力度,进一步健全棉花加工抽检、预警机制,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加强棉花加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违法责任追究力度。同时要通过市场的良性竞争过滤“两小一土”加工企业,引导形成与质量挂钩的棉花价格,以纺织企业需求倒逼出好棉花。
(二)发挥质量大数据作用,加大科技兴棉力度
加强棉花质量大数据与其他行业的结合与应用,尤其是要推进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积极推动棉花产业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棉花公证检验结果在纺织配棉中的应用、公证检验证书与现代物流的结合、公证检验结果的“大数据”应用与质量分析等。同时要深入研究质量数据在棉花良种培育、提升科学植棉水平、改进生产工艺中的指导与参考作用,运用科学技术提升棉花供给质量。加大对机采棉在育种、栽培管理、采摘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的专项研究力度,深入研究机采棉各项质量指标,使机采棉与手摘棉针对不同纺纱需求,优势分别得到发挥。
(三)树立品牌效应,提高优质棉市场竞争力
目前棉花企业中中小企业偏多,对于品牌建设存在着较大程度上的盲目性,建设现状很不理想,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很低,因此,要引导和帮助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品牌质量,放大品牌效应。一是树立优质棉花、优秀加工企业品牌效应。通过市场筛选,培育质量信誉好的龙头企业,逐步建立质量品牌,增强产品竞争优势,提升宣传效应,树立典型示范,在全国范围内引领棉花质量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国家相关棉花政策多向400型企业倾斜。引导加工企业不断完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文化,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产品质量,自动淘汰掉产品质量差、管理方式落后、加工设备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三是推广利用现有棉花品牌。加大品牌棉花的宣传力度,严格规范质量信誉登记流程,推广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纺织等一系列环节保护经品牌认定的棉花,开通品牌棉绿色通道,保护经市场认定的优质品牌棉。
(四)监督与服务并举,提升全国棉花质量水平
围绕纺织企业需求,针对棉花质量的突出问题,继续加强棉花质量监督力度,提升棉花加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一是加强监督检查,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有效性,继续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监控企业的监督检查。二是加强现场调研,掌握纺织用棉质量状况,做好质量分析,了解企业对棉花质量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监督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棉花质量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三是加快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建设,积极实施棉花加工企业分类监督管理,发挥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在企业贷款、公证检验资格等方面的作用,督促棉花加工企业落实各项质量义务。四是密切关注棉花市场质量状况,做好棉花质量分析,加强安全风险预警和隐患排查,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质量风险。五是加强质量服务,督促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挑拣异性纤维和分等级收购、置放、加工棉花,指导企业按标准要求标注质量标识。
通知公告
更多
- 【上海】关于首批“上海质量工匠创新工作室”启动建设的公告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创新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现场管理创新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活动经验的通知
- 【上海】2024年卓越管理创新成果评价结果公示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上海市质量协会提名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推进工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产现场管理实施指南》团体标准实施试点评价决定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获奖名单的决定
- 【上海】2024年上海市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拟授奖名单公示
会员活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