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为疫情预警拉响“多触点”预报 上海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监测系统
2020-06-09 来源:解放日报

  56岁的陈女士,是上海市发现的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1月中旬,来沪与女儿团聚的陈女士感觉不适,前往位于长宁区的同仁医院,被当班医生甄别出来,随即上报长宁区疾控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就此拉响上海新冠肺炎防疫警报,也为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牢牢守住抗疫第一道防线。

  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是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当务之急。在上海4月初出台的《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将成为重点。如何密织网络之时,运用智慧化技术早期监测传染病?传染病监测的触角何以更加灵敏、高效?沪上专家就此提出见解。

  完善高效监测网络

  自上海拉响防疫警报后,遍布全市的117家医疗机构发热门诊,随即进入战时状态;而今,200家发热哨点诊室也陆续建设完毕。发热监测关口前移、防微杜渐,覆盖全市各个角落的公共卫生监测与预警网络已经铺就。

  事实上,近年来上海为及时发现新发、不明原因传染病,本市对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已进行一番完善。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介绍,2015年以来,本市通过传染病症候群监测系统先后发现了黄热病、Q热、莱姆病等罕见传染病,同时建立公共卫生“苗子事件”报告机制,平均每年发现处置“苗子”近2000起,为的就是防微杜渐,早期处置,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在最早期。

  “联防联控的模式虽好,但通过实战不难发现,各部门之间既有数据壁垒,也存在信息重复提交,数据电子化的时效性很难保障”,长宁区疾控中心主任赵文穗直言,“建立智慧化预警,必须具备便捷、及时的数据录入上报渠道,高效、及时的操作方可将监测闭环抓到实处。”

  多点触发预警需合力

  “未来我们发热哨点诊室所要承担的是监测多种症候群,每逢秋冬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哨点就可以成为预警监测的最前哨,第一时间发现临床病例异动并上报。”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崔明如是说。

  嵌入智慧预警监测,记者获悉,上海迄今已研发公共卫生“智能插件”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并在医疗机构使用,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提取数据,减轻临床医生的工作量,提高准确性和报告率。不过在专家看来,依靠医疗机构的监测仅是“单点触发”,全方位不遗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点触发机制”堪称关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郝模教授表示,“全社会形成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是多点触发的先决条件。”

  付晨介绍,接下来上海将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监测系统,除了症候群、疾病监测,还将融入危险因素、事件、媒体信息等综合监测,建立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预警研判模式,提高新发、不明原因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风险预警能力。此外,基于综合监测大数据体系,全市应加强时间、空间聚集性分析,开展高危地区、高危场所和高危人群早期预警,实现疫情早期精准防控。

  疫情防控全面可视化

  就在不久前,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作为全市首个街镇“一网统管”的防疫系统,已投入使用。辖区内数据列得细致:13个居委会、24处办公楼宇(园区)、10个建设工地、18条马路……“居家观察、例行消毒、返沪人员集中增加等全数据汇集至后台,系统将自动生成排摸、测温、消毒等提示,便于一线人员处置。”赵文穗介绍。

  “一网统管”疾控智慧化系统,则将疫情防控全面可视化。日前在长宁区疾控中心上线的智慧化系统,实操中为趋势分析、监测预警等提供更精细管理。在智慧化系统助力下,长宁率先公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流程,如在检测环节中发现阳性病例,立即触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该系统下一步将升级为平战结合的2.0智慧拓展版,纳入公共卫生领域更多的大数据集成与实时可视分析。

  付晨表示,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化应用,还将大有可为,基于人工智能开发传染病智能化辅助诊疗技术,也可促进医防协同,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加强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结合天气和气候等数据,上海还将开发传染病综合指数,为传染病预警拉响“多触点”预报,让群众健康得到最大程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