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让医疗资源前所未有被调集、激活。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网中全覆盖、无死角的最密一环。在5月举行的全球抗击新冠病毒肺炎联盟首场研讨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曾表示,之所以能大规模展开地毯式“追踪”病例、控制疫情,基层社区支持是珍贵“法宝”。
作为一座城市的基本治理单元,以家庭医生为代表,联合党支部、居委会、社工、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让社区已然成为践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的试验田。
人人参与、行行出力,作为“生命体”的城市,如何打造成为有韧性的健康载体?
“抗疫法宝”社区支持值得凝练推广
“在平时,家庭医生好比签约居民的健康顾问;而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作为家庭医生,首先要发挥好宣传兵的作用。”市卫生健康委巡视员吴乾渝说,以家庭医生为代表的社区医务人员,这次有力支撑了社区联防联控:在入沪道口,累计近3万人次社区医务人员24小时值守,对1100万余来沪人员进行健康检测、甄别与转运;在居民小区与集中隔离点,社区医务人员会同居村委干部、社区民警,对超过40万重点地区和境外来沪人员实施了隔离健康观察,社区医务人员每天面对面对隔离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与健康巡查。除此之外,全市117家发热门诊中,设置在社区的有34家,3月以来共建成200家社区发热哨点诊室,切实加强常态化发热患者筛查、登记和跟踪,充分发挥“哨兵”作用。
2月底,普陀区真如镇制订全市首个街道层面的《居民区疫情防控工作手册》,向居民区提供相关标准化操作流程,辖区内89个住宅小区、277个门岗归并为94个,“五色管理法”方便识别、动态更新。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丁金宏说,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应积极树立和践行“全周期管理”理念,它适用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也适用于广泛意义的社会治理。“本次疫情期间,社区与交通、民生、经济等部门共同积极构建了全方位支持,这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优势。虽然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作为健康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支持经验值得进一步凝练、完善与推广。”
下“绣花”功夫做精细化健康管理
从社区到城市、从医疗到全行业——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应该由各领域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如何探索更加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在上海,公共卫生群防群控已成为最大“社会公约数”。
4月正值爱国卫生月,本市7500余家单位共同参与、60多万市民走出家门、走上街头,积极打扫卫生、清除卫生死角……2400万上海人用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来,为防疫筑起最坚固的公共卫生“铜墙铁壁”。
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介绍,去年,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中长期健康行动方案——《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的重要内容,“健康上海行动”首批40个项目启动。其中,不乏新鲜亮眼的表述——“推进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球场、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建设”项目与市体育局合作,更好满足市民科学健身需求;“优化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医疗保险”项目与市医保局合作,探索商业保险提升健康服务能级,“多方联动”特色鲜明。
城市健康与环境也密切相关:在市农业农村委统一部署下,市爱卫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去年已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改造扫尾工作,全市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100%;完成农村“清扫家园”卫生整治活动,整治自然村6393个次,涉及农户32.46万户次,清除小粪缸、旱厕1022个。
“无论是突发公卫事件的应急处置,还是城市运行的常态治理,都要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转向可持续精细化管理,下好‘绣花’功夫。”专家们说,在上海,一张涉及全方位、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维护的大网已徐徐铺开。保障市民健康的同时,“将健康融入万策”将进一步列入更多重要议事日程。
丰满“健康细胞”建设填补科普留白
在上海近郊,松江区具有典型代表性——区域内通过调动多部门形成“三张网”:构建群众“参与网”;采取区域成片管理,形成综合“治理网”;开展文明健康倡议,形成社会“动员网”。松江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李正介绍,为了让健康渗入城市治理网络,上海还有独到做法。去年底,作为市政府实事项目,首批80家健康小屋已建成。遍布全市社区内的健康小屋,犹如“健康氧细胞”一般,参与城市治理网络,实践“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
作为杨浦区智慧小屋的代表,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孙洁说,“智慧小屋辐射周围社区及企业约两万人,我们希望小屋成为居民休憩的落脚点,在敞亮的小屋内实行健康自检、自我健康管理,获得健康教育和疾病早期干预。”
怎样将全生命周期管理嵌入城市治理?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处负责人表示,以后智慧小屋还将根据自身定位接入相应辖区内资源。如位于老年助餐点、长者照护之家的健康小屋,融合老年文化活动形成整合服务;位于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的健康小屋,实现健康与锻炼的体质监测对接等。“智慧健康小屋还将规范健康教育口径、健康教育流程,整合辖区内民政、养老等资源,形成枢纽渗透更多服务,让居民真正在家门口体验健康获得感。”也有专家提出,城市治理体系应对突发危机的配套机制不够健全,常态中的资源应用,遇到疫情时如何调配、科学应对,是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吴立明说,市民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健康素养是抗疫“基本盘”,“尽管上海市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达32.31%,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但调查中仍发现诸多科普知识留白。”专家认为,未来,要让“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更深入人心,同时进一步推进“健康细胞”建设,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和氛围,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最终防患于未然,为城市筑起更牢固的健康“铜墙铁壁”。
通知公告
更多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卓越管理创新成果评价结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首批“上海质量工匠创新工作室”启动建设的公告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创新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现场管理创新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活动经验的通知
- 【上海】2024年卓越管理创新成果评价结果公示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上海市质量协会提名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推进工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产现场管理实施指南》团体标准实施试点评价决定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获奖名单的决定
会员活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