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6个教师节。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踏上新征程,在这个时间节点,关注乡村教师群体,具有非凡的意义。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乡村教师290多万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8.3%。2006年起特岗计划实施至今,大规模招聘了农村青年教师,青年已成为乡村教师的中坚力量。
在乡村教师的研究中,近十五年来这一代乡村教师被划分为“第五代乡村教师”,也是我们当下所关注的“新生代乡村教师”。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横岩中学王紫月老师利用洋葱学院开展课堂教学。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新蓉对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进行了持续关注和研究。她给出这样的评价:他们接受高等教育,从乡村走出,又返回乡村任教,服务乡村、反哺乡村,给乡村的社会建设和乡村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尽管乡村学校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已得到显著缓解,但新生代乡村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带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结构性缺员较为突出、素质能力有待提升、发展通道相对偏窄、职业吸引力不强……
如何摆脱新的困境?新生代乡村教师仍在探索的路上。
群体呈现城市化、信息化特质
郑新蓉近年调研结果显示,新生代乡村教师多数生于1980年之后的农村,超过80%都出生于多子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乡村,以农村户籍为主,其中女性比例很高;14岁以前基本生活在农村;毕业院校通常是本省普通院校或普通师范,六成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同时郑新蓉发现,各种改革政策和城市化进程,与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成长、迁徙、就学经历相近,也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城市化、信息化等特质。
“特岗教师、青年教师的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在于他本身的探索能力、学习能力非常强,视野很开阔。”洋葱学院联合创始人兼CEO杨临风指出,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乡村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教师培训上,要注重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面临教学水平提升、晋升职称等压力
黑龙江一位乡村教师提到,乡村教师水平相对落后,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层次较低,学习硬件设施也较为落后,如何把课教好,成为最大的困扰。这几乎也是大部分乡村教师面临最大的困境。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指出,如何把课教好、把班带好,对于一个刚开始步入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是最难的部分,也是最需要帮助的部分。“青年教师尤其是特岗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师范培训,非师范类专业毕业,又在最基层从事教学工作,对于培训存在强烈需求。”汤敏说。
教学任务压力以外,对新生代乡村教师来说,还面临经济负担、晋升职称,以及个人婚恋方面的压力。
汤敏提到,80%左右的特岗教师有过城市生活经历,接受高等教育后又回到乡村,因此在生活习惯上也面临一些不便,例如网速、消费、物流等不便捷。
今年8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针对乡村教师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挖潜编制管理、畅通城乡一体配置渠道、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拓展职业成长通道等7方面举措。
文件还提出,“关心乡村青年教师婚恋问题,发挥工会、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帮助他们幸福成家、美满生活。”
■ 对话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洋葱学院联合创始人兼CEO杨临风
互联网赋能乡村教师 带动乡村教育“弯道超车”
“现在乡村的教室都盖得不错了,最大的不均衡是在教师资源上。因为条件艰苦,没有优秀教师能长期在乡村学校待下去。”在汤敏看来,对乡村教育来说,比硬件投入更重要的,是对教师的培训。
提高贫困乡村的教育质量,核心在于老师。而对于青年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来说,师资培训是最需要的。
“作为乡村一线教师,经常会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想要解决却不知从何下手。”杨临风指出,这个群体没有经验、没有方向,往往不是他们不想改变现状,而是不知道如何去改变。
在他们两位看来,如果沿用过去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很难改变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而教育信息化手段的大面积普及,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可能。“未来可以尝试校内校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让乡村教育实现弯道超车。”汤敏说。
这对乡村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更高的考验。汤敏希望,打造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成长平台。
2017年起,汤敏主导的“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简称“青椒计划”)正式启动,全国23个省份的乡村青年教师,每周三晚与周六晚两次课,在手机或电脑上参加“青椒”培训。迄今,“青椒计划”已经历经三届,总共覆盖全国249个区县的1万余所学校,近6万名乡村青年教师。
与传统师训项目不同的是,“青椒计划”联合了多方,包括企业、学术、公益机构等,通过“互联网+”方式连接优质的师资培训和课程资源,探索大规模、低成本、可持续的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新路径、新公益、新模式。
洋葱学院则是“青椒计划”链接的重要资源方之一。这个在线教育企业把所有商业付费产品免费向乡村中小学开放,帮助乡村教师开展日常教学。
2010年,杨临风从哈佛大学毕业回国后发起公益项目“阳光书屋”,在甘肃、湖南等地向农村学生捐赠定制化的硬件设备,希望用科技的力量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三年后,他又联合创办洋葱数学(后更名洋葱学院),专注研发在线教学资源和软件。从公益机构转型而来,这让洋葱学院天生就带有社会企业的基因。用杨临风的话来说,“做这件事一开始希望解决的就是社会问题”。
六年来,洋葱学院先后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美丽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等公益机构深入合作,已经惠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3500余所乡村学校超过5万名乡村教师。
谈教学痛点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有限
新京报:目前乡村教师在教学上的痛点是什么?
杨临风:乡村青年教师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已经厌学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很多老教师都不一定能搞定。
另外一个问题是,很多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很有限,尤其数学中有很多抽象概念,可能只会拿着粉笔画、看着教参讲,当学生听不明白、不感兴趣的时候,老师就慌了。
新京报:目前乡村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大概是怎样的?
杨临风:尽管和城市尚有一定差距,但硬件设备基本完善,制约乡村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少优质资源和信息。虽然大部分乡村青年教师具备日常使用互联网的能力,但毕竟受环境的局限,信息获取上难度会大一些,他们得到的优质信息是不够的。
从专业性上来讲,信息化教学强调几个能力的综合,一是对学科内容本身的理解,二是对教学法的理解,第三才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乡村教师缺少这样可落地的方案。
谈乡村教师培训
链接顶尖教育资源 大面积覆盖乡村教师群体
新京报:你提出的“新木桶理论”含义是什么?
汤敏:木桶理论传统的说法是,一个木桶的容水量是由它最短的一块板决定的。我提的“新木桶理论”,是把每一个公益机构看成是一块木板,每个公益机构把自己的最强项拿出去跟别的机构合作,相当于拼成一个大木桶。公益机构应该联合起来才能干大事。
新京报:“新木桶理论”在“青椒计划”中如何体现?
汤敏:我们联合了国内30余家优秀教育公益机构、企业、政府组织、学术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沪江互加计划、洋葱学院等社会跨界资源,让每个机构充分发挥自己的“长板”作用,为乡村青年教师,尤其是特岗教师提供为期一年的、专业的、社群化的系统性培训,并持续提供其他相关支持。
新京报:洋葱学院对乡村教师会起到哪些作用?
杨临风:我们会尽可能将信息化资源、软件、平台、工具、培训结合为一体给到教师,让他们能够用起来,手把手教他们能够落地的框架和手段,以及教学资源和平台的常态使用。基于这些,我们再去培训他们一些稍大一点的方法论,教学流程整体是什么样,课堂环境应该怎么设计等等。
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直接播放我们的视频课程,每个视频只有5~7分钟,但这一小部分内容对于点燃学生的兴趣,以及打通一些关键的、难于理解的部分是很有用的。播放完之后,老师可以进行提问引导,与学生互动,这样学习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新京报:培训结束后,持续性怎么实现?
汤敏: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工具是社群,青椒和洋葱都在做老师社群。这些老师可进行资源使用、技术操作、知识等交流。
杨临风:我们会在群里定期做一些活动,另外老师们会不断有问题提出来,我们有专门的助教团队,目前团队4位工作人员专职跟踪指导,随时提供服务。群内老师们互相回应和支持也很重要,每个老师都不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运用互联网方式解决乡村教育问题?
汤敏: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根本培训不过来,且成本非常高,能覆盖到的范围也有限,很多教师是轮不到的。“青椒计划”链接全国顶尖教育资源,专为特岗教师设计课程,免费提供。互联网一个好处就是共享,不管多少老师,都能够大面积覆盖。
杨临风:专业赋能可以通过更快速和更便捷的方式来实现,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手段放大它的价值。如果一个很好的方案能够改善现状,我们就希望这个东西赶快铺下去,让它帮助成千上万的乡村教师群体解决实际困难。
谈新理念新形态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新京报:充分利用资源后,老师节省的时间要做什么?
杨临风:其实,“讲”只是教学其中一个环节,讲完了要交流观察,要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听懂了,要给学生布置任务……这一系列环节都很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一节课45分钟全都是老师在讲。现在这个环节用更高质高效的方式来进行,老师就可以去做那些原来没时间做的事。
老师的功能不应该局限教学上。未来的教育,凡是重复性的东西都交给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去做,人只做创新性的东西。这种方式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让他们能够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其实对老师来说难度比“满堂灌”要更大。
新京报:乡村教育如何弯道超车?
汤敏:越是贫困地区越应该率先推广教育信息化,推广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待一辈子,学习能力是人生非常重要的能力,比知识更重要,会让孩子一辈子受益。
现在城市里越是好的学校,教育理念、软硬件越是先进,而农村还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这样差距越来越大,如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要依靠全新的方式来改变农村的教育。只有运用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的方式,城乡之间的差距没有那么大,才有可能缓解。
新京报: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是指什么?
汤敏:目前的分班教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而未来社会需要创新,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人是传统教学方式教不出来的。过去都是以老师为中心,现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给他们表达的机会,这就需要组织教育流程的重构。
在做教师培训的过程当中,也在慢慢渗透这些理念,一下子走到最前沿不现实。但要尽可能推广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孩子能享受新的模式,让他们10年、20年以后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记者 冯琪)
通知公告
更多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卓越管理创新成果评价结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首批“上海质量工匠创新工作室”启动建设的公告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创新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现场管理创新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活动经验的通知
- 【上海】2024年卓越管理创新成果评价结果公示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上海市质量协会提名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推进工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产现场管理实施指南》团体标准实施试点评价决定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获奖名单的决定
会员活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