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中国式扶贫: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2020-05-21 来源: 科技日报

  今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之年,也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40多年来,尤其是近些年,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造福中国百姓的同时,也惠及全世界,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目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式的“脱贫之路”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无贫穷,《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目标的重中之重

  纵观人类历史,和平与繁荣一直是人们向往的目标,但贫困却一直是人类社会难以摆脱的顽疾。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范围内,我们依然面临着贫困带来的巨大发展挑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6年数据显示,其时全球仍有超过7亿人每日生活费不足1.9美元,还有8亿人的生活境遇刚刚超过极端贫困线,他们时刻面临着返贫的风险,一旦遇到灾害事件,将会再入贫困境地。因此,在2015年9月联合国通过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成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第一目标。

  贫困是一个多维度问题,并非是简单的收入不足,涉及到教育、卫生、生活条件等多方面问题。因此,《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无贫困”这一目标,也并非仅仅是充实穷人的“钱袋子”,它包含了消除极端贫困、减少贫困人口、建立适合各国国情的全民社保制度和措施、男女皆有获得经济资源的平等权利等7个子目标。如何全面实现这些“无贫困”目标,世界各国,尤其是贫困国家都在积极寻找着答案。而中国的扶贫方式,则成为一个范本。

  中国扶贫之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40多年前,我们很穷。因此,消除贫困一直被党和政府作为头等大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消除贫困,伴随经济发展逐步调整扶贫目标,并设立专门机构,将扶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中国所采取的扶贫模式也在一步一步演进,从市场化产业开发扶贫,到以贫困县为重点的开发式扶贫,再到以贫困村为重点的民众参与扶贫,直到如今的精准扶贫,通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科技扶贫等一系列手段,实现了从“输血式”减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型,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

  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按照当年价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约97.5%,农村贫困人口规模7.7亿人,而到了2019年末,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为0.6%,贫困人口规模为551万。从97.5%到0.6%,从7.7亿到551万,这巨大的数字差距,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其背后则是中国政府在“扶贫之路”上数十年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努力。

  中国式扶贫,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目标旨在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推动人类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中国人民经过40年的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让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脱贫之路”。中国式扶贫为全球减贫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目标,尤其是“无贫困”这一第一目标的重要保证。对此,国际社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也越来越多地被国际社会认知、认可。

  以支持《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目标为主要任务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指出,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率先在减贫领域完成预定目标,取得的成就值得称赞。该机构参与编撰的最新版《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中指出,多种手段综合扶贫是中国推动人类发展的典型经验,值得各国借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扶贫成就在规模和时间上都是空前的。他指出,各国可以从中国学习到如何有系统、有组织地让经济向更包容的方向发展,这与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理念一致。(记者 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