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建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质量文化(2016年第12期)
倪红卫/ 文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匠精神”,引发了热议与共鸣。中国制造之所以成为廉价制造的代名词,与“工匠精神”的缺失紧密相关。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GB/T32230-2015《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指南》已于2015年12月10日发布,于2016年7月1日实施。《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指南》给出了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框架及工作过程和事项;明确规定了质量文化建设的术语和定义、质量文化建设基础、质量文化建设工作过程和事项,包括质量文化定位、组织与管理、质量文化推进、测量评价与改进等,可适用于通过质量文化建设寻求竞争优势和持续经营,以及计划创建和优化质量文化的各类企业。
笔者认为不管是已建立或准备创建质量文化建设的企业,当务之急应建设或优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质量文化。下面从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工匠精神”应成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
现在“工匠精神”已有许多种解释,“工匠精神”不仅指绝招、绝活、绝艺,穷尽一生、磨练技能的道技合一,而且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更积极的意义。它不仅是工匠大师特有的殊荣,每一个坚守工作岗位,兢兢业业的劳动者都是“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李克强总理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批示,进一步阐述: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笔者觉得建设或优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质量文化,培育“工匠精神”,不能有所偏颇,故用“一”字概括,诠释其含义,以求从质量文化角度,更全面地理解李克强总理所提的“工匠精神”。“一”在汉字中最为简单,但内涵相当丰富,至少有四层含义。
一是作“单纯、专一”解释。“工匠精神”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专心、专业、专注、专一;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致精细,苛求完美、追求极致;一心一意工作,选定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努力用一生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精心打造,精益求精。这点毋庸置疑,大家已形成共识。科技部部长万钢说,“工匠精神”实际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每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放松。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追求完美和细节,对高品质的坚持和积累是“工匠精神”的注解。
二是作“圆满、全部”解释。“工匠精神”要求团结一致,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强调团队精神,发挥协调作用,将体现自身价值与实现企业目标相结合。现在“工匠精神”,不仅是单打独斗,而要扩展到整个企业层面,都要树立敬业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匠精神”要成为企业的一种理念、一种文化,要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人人都有“工匠精神”,中国品质自然就能更上一层楼。
三是作为序数词。“工匠精神”要求力争第一,争创一流;注重品牌,塑造名牌;练绝活、强技能、提效率,不仅推动企业转型发展、效益提升,更要为中国装备走向世界,达到一流而发力;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
四是作为基数词。“工匠精神”要求从一做起,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从基础做起;摒弃浮躁、宁静致远,从容淡泊、坚守“初心”;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得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人人关心质量、时时重视质量、事事崇尚质量。
按GB/T32230-2015标准,“企业质量文化”的术语是“企业和全体成员所认同的关于质量的理念与价值观、习惯与行为模式、基本原则与制度以及其物质表现的总和”。企业质量文化的表现形态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其核心内容包括:质量理念、质量价值观、质量道德观、质量行为准则、有关质量制度和一流的优质产品质量等。而“工匠精神”就是其集中体现。
从企业质量文化的特点来看,有四点:
1、“工匠精神”充满个性。企业质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有共性的一面,即由同一民族文化和同一组织环境而形成的一些共性。但由于其行业、环境、历史、经营、产品特点和时间特点不同,形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而“工匠精神”更充满个性。曾几何时,木匠、铁匠、钟表匠、理发匠是中国老百姓日常生计须臾不可离的职业。然而,在一切求快的后工业化时代,似乎他们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代表着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决不会过时。30年如一日玩好一把刀的昆明重工机械厂高级技师耿家盛生动诠释了一个车工的“工匠精神”:“成天反反复复磨刀,反正就那几个动作,觉得乏味无聊时,脑子里就有我父亲、我师傅教给我的话,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也正因为这把刀,耿家盛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全认为,“工匠精神”要求在产品的个性化、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要人无我有,而非千篇一律,要追求质量,而非粗制滥造。
2、“工匠精神”具有无形性,突出匠心,有匠心才有匠品,以它为代表的企业质量文化是一种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质量文化的优势。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工匠精神”含义的四个部分可分别表述为精益文化、团队文化、卓越文化、基石文化。
3、“工匠精神”具有约束性。企业质量文化之所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起作用,是因为其对员工的熏陶、感染和诱导,使企业员工产生对企业目标、行为准则及价值观念的认同感而自觉进行工作。“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秉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从来不乏能工巧匠。我国高铁实现全产业链出口,我国首架国产大飞机下线,浸透着专注、执着、精细、卓越的“工匠精神”,正逐渐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倡导“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通过改变人们身上存在的马马虎虎的“差不多精神”,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
4、“工匠精神”具有传承性。企业质量文化是随着企业的诞生而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能长期对企业员工行为产生影响,不会因为日常细小的经营环境的变化或个别干部及员工的去留而发生变化。“工匠精神”更具有传承性。“工匠精神”的培育、重塑绝非一日之功,是从上到下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外部环境、国民教育、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力。曾有资料显示,在世界范围内,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837家;法国196家。而中国则寥寥无几。在高寿企业的背后,是员工们“工匠精神”的坚持,团队文化的彰显。
当下,我们急需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全面理解“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坚持建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质量文化,精益求精,做到精准的策划、精湛的研发、精益的制造、精良的品质、精细的服务、精诚的合作、精确的测量,精巧的改进,从而推动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中国腾飞做出积极担当。
二、建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质量文化的必要性
为什么一个只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正如西门子公司总裁维尔纳•冯•西门子所言:“靠的是我们的工作态度,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当今世界的质量文化,其中最受全球公认的是德国的质量文化和日本的质量文化,两者都非常严谨,追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都把质量当作血液和生命。这迫使我们加快倡导中国的“工匠精神”。
1996年国务院发布的《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就讲到“要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作为培育企业质量文化的重要内容”。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实施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将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转化为社会、广大企业及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质量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也是一种组织文化,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沟通员工的思想,从而产生对企业质量目标、质量观念、质量行为规范的“认同感”。“工匠精神”体现的精益文化、团队文化、卓越文化、基石文化,可激励员工为了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同而产生自我激励的动因,为体现员工的自我价值,为实现企业的质量目标而努力工作。
目前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有三:
一是员工质量意识淡薄,主动参与不够。
员工质量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a、员工的质量观念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大质量观念,未能充分理解质量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无法从企业的高度来看待质量文化,而是仅仅以个人的角度看质量文化;b、企业没有树立适合本企业的质量价值观,没能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愿望、执行能力和工作动力等条件,从而使员工无法理解企业的质量文化,导致质量意识淡薄。
二是企业宣传推广不力,落到实处不够。
企业在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同时,消化吸收不够,导致只学到皮毛,而不得其精髓,引进的理论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效。质量文化建设没有落到实处。一些企业虽然明白质量的重要性,但被眼前利益所吸引,看不到建设企业质量文化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导致不愿意花大力气去宣传推广,无法使质量文化深入人心。
三是缺乏大质量文化观念,取得成效不够。
当今社会,质量的观念从过去传统的与产品生产制造直接相关的小质量概念已推广到大质量概念的范畴,企业不仅仅关注与产品市场调研、开发、设计、生产、检验、营销、服务等等所有过程相关的质量,更要关注每一环节直接顾客的满意度。企业向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时,不仅仅需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更需要建立一种自上而下的企业质量文化。目前,部分企业对大质量文化缺乏感受,只局限于对自身产品、服务质量的建设,与社会需求不完全相符,因此收效甚微。
上述问题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很长时间以来缺乏“工匠精神”,即使目前个别企业做得不错,但仍然无法摆脱低端廉价的整体印象。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有助于解决目前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工匠精神”有助于解决质量文化建设存在的“三脱节”现象。
1)企业质量价值观与岗位工作要求相脱节,没有对价值观进行展开,转化为具体的岗位工作要求。
2)工作要求与规章制度相脱节,岗位工作要求没有固化在规章制度上,使得规章制度不能支持这些要求。
3)规章制度与员工行动相脱节,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守和执行,没有成为员工的行为准则,没有帮助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2、“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企业质量文化成熟度。
有的企业虽然存在深厚的文化底蕴,或引进大量新文化理念,但对于身边的能工巧匠的“工匠精神”没有很好的总结和提炼,不能对现实工作和组织行为进行指导、推广;有的虽然进行了质量文化的传播,但未能将企业质量价值观落实到制度层面,使员工觉得理念体系庞杂或是空洞空话抽象,学无榜样,做无动力,使质量文化无法发挥作用,企业实施质量文化建设的过程与成效达到其质量文化建设期望目标及相应的成效标准的程度较差。
3、“工匠精神”有助于发挥企业质量文化的正能量。
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质量文化能为企业注入强大的生命活力,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成为企业的灵魂,不断地推动企业的发展。纵观世界上许多成功的企业,他们都经过了长期努力,精心培育出优秀的、独特的企业质量文化。这种质量文化将企业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社会心理系统、目标与价值系统等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了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优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活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工匠精神”是企业和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任重而道远。有“工匠魂”,才能实现“中国梦”。
三、如何建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质量文化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制度发力。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布克说,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机械行业曾有较完善的师傅带徒制度和技校培养制度。我们应摒弃“工字不出头”的陈旧观念,无论身处何种领域,从事哪种职业,只要有精致的手艺、过硬的技能,就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一生只做一件事,穷尽一生磨练技能,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有了这种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工匠精神”方有生存的土壤。建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质量文化更可把“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开花结果。
GB/T32230-2015《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指南》与企业已实施的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19004《追求组织的持续成功质量管理方法》、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息息相关,我们要有机结合,相互融合,并将其作为培育和提升质量文化的主要方法。建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质量文化,按GB/T32230-2015《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指南》,企业可从质量文化定位;组织与管理;质量文化推进;测量、分析与改进四方面进行。
1、质量文化定位
不同企业的质量文化既不易模仿也不可复制,更不宜照搬照抄。“工匠精神”在各个企业具有个性化特征。比如 “大国工匠”上海商飞的胡双钱,在自己的行业干了35年,“在车间里,他从不挑活,什么活都干,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急件、难件,他的技术能力也在慢慢积累和提高”。又如“大国工匠”贵州航天的毛腊生,是“给导弹铸造衣服”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很无趣,甚至连个爱好都没有,有时甚至连表达都成问题。“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砂子,铸好导弹”。他将木讷当做淡定,将无趣当做安静,浮躁少了,当然就能造就技术的辉煌。有匠人才有企业,有匠心才有匠品,这充分说明倡导“工匠精神”,可以有效地发展、创新、优化质量文化。
企业建立质量文化时应考虑的因素如:企业发展的总体方向——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如内部环境要考虑企业的价值观、文化、知识和绩效等因素;员工状况、劳模状况、资源情况等;企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创业过程、历史底蕴等;企业方针和战略目标;产品特点及行业属性等。这些都与“工匠精神”有关。企业可通过质量文化定位,包括“工匠精神”体现的精益文化、团队文化、卓越文化、基石文化?从而明确发展方向和期望目标;明确质量价值观;确定质量方针;设定成效标准。
2、组织与管理
高层领导的质量意识、领导力,及其对于质量文化的重视程度十分重要。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是质量文化的倡导者、创造者和保持者。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费根堡姆博士指出:公司领导是质量成功的关键。有力的质量管理的领导对形成质量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当今的竞争趋势已经不是单靠个人在质量上的努力所能决定的,而是要有一种氛围和环境,使每个员工都积极投入质量改进活动中去。因而,企业的各级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应发挥身边劳模、先进人物的示范效应,倡导企业特色的“工匠精神”,以独特的质量文化战略,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具有特色的质量文化氛围。
3、质量文化推进
质量文化推进包括:行为规范与制度建设;教育和培训;沟通与宣传;员工激励。质量文化建设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通过下列活动落地。
1)组建领导小组和推行机构;2)结合企业文化,客观分析企业质量文化的特点和状况;3)全面理解“工匠精神”,系统规划,确认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重点,确定企业质量价值观;4)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制,促进企业质量制度文化建设,把质量管理制度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5)总结企业传统文化案例,如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确定“工匠精神”的人物典型塑造和培育目标;6)制订方案,付之实施,开展质量文化的传播和相关制度的落实,大力发扬“工匠精神”,用行动传播质量意识,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7)以人为本,强化“工匠精神”的教育培训;8)检查和改进,通过各种方式开展落地测评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4、测量、分析与改进
“诊断仪”模式有助于企业质量文化建设进行和成熟度评价,通过评价企业是否开展各个工作过程与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工作的深度,评价质量文化的成熟度,并发现改进的空间。
成效评估同样应着重于:质量文化定位的适宜性;质量文化建设的组织架构、管理方法、手段的适宜性;质量文化推进工作的有效性;质量文化建设测量体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工匠精神”的塑造将促进中国制造业实现质的飞跃。大质量观是企业质量文化建设长期发展的前提;质量体系建设可促进企业质量文化制度建设;市场竞争、质量竞争是质量文化建设的动力;全体员工的参与是质量文化建设的保证;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工程质量典范是质量文化的表现;文化交流会使质量文化建设融合提炼、吐故纳新。从精益文化、团队文化、卓越文化、基石文化四方面入手,“工匠精神”可引领企业走出充满自我个性的质量文化之路。
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企业质量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创造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开拓型企业质量文化显得非常迫切。建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质量文化,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塑造良好的企业质量文化,从而使企业保持竞争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同行相轻,多一些团结合作;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中国制造2025》都离不开“工匠精神”,促进经济“双中高”呼唤“工匠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在呼唤“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建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质量文化迫在眉睫。
通知公告
更多
- 【上海】关于首批“上海质量工匠创新工作室”启动建设的公告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创新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现场管理创新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活动经验的通知
- 【上海】2024年卓越管理创新成果评价结果公示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上海市质量协会提名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推进工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产现场管理实施指南》团体标准实施试点评价决定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获奖名单的决定
- 【上海】2024年上海市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拟授奖名单公示
会员活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