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您的位置: 首页 >> 上海质量杂志

专家学者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7年第1期)

作者: 发布日期:2017-01-23
缩小 放大
分享到:

编者按:定调中国2017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61216日在北京闭幕。会议部署了2017年经济工作,明确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新动向。会议强调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等,给我们以极大的鼓励与鞭策。为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行动和工作重点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本刊特选编了九位专家学者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解读观点。

 

杨伟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需要把握好两个逻辑:第一,我国经济运行当中出现的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的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这也是这次经济工作会议专门指出的。第二,这些重大结构性失衡虽然有政策上、工作上的一些因素,但根本原因是体制机制的障碍,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是政府没有更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完成2017年的目标任务,必须着力推进关键性、基础性的重大改革。第一,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第二,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第三,稳妥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

--杨伟民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直接参与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起草。这是在北京举办的“20162017中国经济年会”上发表题主题演讲的部分内容。

 

张占斌:振兴实体经济抓住了供给侧改革“牛鼻子”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质量、创新、品牌和‘工匠精神’这四个关键词明确了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给出了实体经济振兴的着力点。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质量是振兴实体经济的生命线,是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石;创新是实体经济振兴的灵魂,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品牌是树立我国实体经济良好形象的标签,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名牌产品的核心要素;‘工匠精神’是振兴实体经济的精神动力,是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基本遵循。”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坚持创新驱动、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系统设计,建立质量、创新、品牌和“工匠精神”协同发力的制度体系。”

--张占斌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这是他在中国经济时报刊登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系列报道中的部分内容。

 

李稻葵:防风险是2017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个是高层对整个国内国际形势综合判断的结果。‘稳’是要稳住已有的增长点,一是消费要稳住,各种有利于消费的政策至少不能回撤,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要继续搞,但机制要创新。”

2017年经济增速比2016年还将有所下降,主要是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褪去;二是汽车销售拉动整个消费的影响也将褪去;三是固定资产投资还会相对比较低迷。

“防风险毫无疑问是2017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不过风险将有所转移,从房地产转到外汇市场。”

--李稻葵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这是他在国是直通车“12位专家深度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部分内容。

 

万喆: 以结构性改革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问题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上去是总结2016年的总体发展形势达到预期,但重点却是指出2017年将是改革真正的攻坚克难之年。一方面将继续财政宽松政策为经济转型的平稳过渡作支撑,但另一方面却将今年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和阻碍一个不漏的点明了。无论是国企改革,或是房地产及资产泡沫,都有明确表态,将会以社会民生为基础,力推改革。而对于当前问题,也转向了防风险,再次表明会以结构性改革而非单纯大水漫灌或者达到暂时性目标的方式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问题。”

--万喆为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这是他在国是直通车“12位专家深度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部分内容。

 

刘培林:激活民间投资,力促经济稳中有进

“我国虽然已经是上中等收入国家,但与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即使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入高收入行列,届时与技术最前沿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从这些角度看,‘进’就是不断的产业和技术转型升级,不断地追赶。”

“产业和技术升级除了体现为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外,更重要的体现是物质资本投资,这是技术进步的物化形式。所以,让活跃的民间投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地物化新的技术和能力,有利于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一系列目标,包括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等。”

--刘培林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这是他在中国经济时报刊登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系列报道中的部分内容。

 

叶兴庆: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耐心与定力

“我们应该把握住农业政策走向的大趋势,无论国内农产品供求形势如何,都应该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追求目标。毕竟,在增产导向的发展模式下,农业长期持续增产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化肥、农药、添加剂等现代农业投入品的不规范使用埋下了重重隐患,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农业如何“绿起来”成为一个需要高度关注、认真解决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改革深入推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的构建,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规范农业生产者行为提供‘震慑’。特别是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方面,要更多地依靠法律武器。”

--叶兴庆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这是他在中国经济时报刊登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系列报道中的部分内容。

 

张永伟:形势倒逼,“混改”有望加快

“新‘混改’应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赋予其新的内涵,核心是要‘混’出一个新体制。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它作为国企改革突破口很重要。”

“首先,‘混改’的思路有了新转变,突出了‘先难后易’。以前的改革多是‘先易后难’,但这次‘混改’不同,就是‘啃硬骨头’,明确要求在垄断性比较强的七大领域必须有实质性突破。如果这些领域能取得成功,就会产生极强的改革示范性,为改革注入‘强心剂’,对全面深化改革都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其次,‘混改’的重点转向创造新体制。过去有很多‘混改’,之所以效果不佳,根源是体制未突破。包括有的是国企与国企混合,大国企与小民企混合,只不过是改变了资本结构,没有创造出混合后的新体制,公司主体上还是行政化运作,缺乏市场化经营机制。”

--张永伟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这是他在中国经济时报刊登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系列报道中的部分内容。

 

侯永志:“稳”字当头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使城市容纳更多的‘新市民’,首先要有物质产品的增长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二是城市建设成本的上升,会影响城镇化的速度。三是在过去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之中,积累了不少存量的矛盾,这需要在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去逐步消化和解决。”

“城市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城市生产能力、创造财富能力的增长相匹配起来。如果城市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那么势必造成大量无业城镇人口的出现;如果新近进入城镇的民众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城镇居民待遇,那么城镇化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公共服务与之配套,让所有城镇中的居民都能享受到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

--侯永志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这是他在中国经济时报刊登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系列报道中的部分内容。

 

李迅雷:财税和供给侧改革促中国经济脱虚向实

“从中国前三个季度GDP分项贡献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所创造的GDP88%,这一水平明显高于日本(5%)、美国(不到7%)和英国。金融的过度发展不仅让实业衰落,也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我国近年来为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伤透脑筋,把降成本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五大目标之一,故难以容忍虚拟经济的高杠杆逼迫市场利率水平进一步提高。”

“实体经济的繁荣要靠需求来推动,目前是供给过剩。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改善供给,但由于货币超发没有给中低收入群体带来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故总需求不足将是一个长期问题。M2的增长部分大多落到了高收入群体中,这也是脱实向虚趋势难以改变的主要逻辑,即货币泛滥不仅带来‘虚’的需求大增、供给不足,还导致‘实’的需求不足而供给过剩。”

--李迅雷为齐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这是他在中国经济时报刊登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系列报道中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