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您的位置: 首页 >> 上海质量杂志

2017.3卷首语

作者:泰 安/ 发布日期:2017-03-27
缩小 放大
分享到:

  安/文

 

国家提倡走质量效益型道路,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来有许多研讨会热议质量问题,笔者发现对一个核心问题,不同的人群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个问题就是质量好是否一定能带来效益好?

很多人包括许多专家在内都认为答案毋庸置疑是肯定的,道理很简单,消费者愿意花费更多的钱购买质量好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质量溢价,从而提高效益。因此企业应该大力开展质量提升。

而许多企业则反映,质量好并不一定带来高效益,市场上存在大量假冒伪劣的产品,消费者无法辨别真假高低,企业额外付出的成本追求质量反而曲高和寡,得不到消费者的响应,企业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不足。

在完美的经济学世界里,信息是完美且充分的,交易各方能够免费获得信息并据以做出最优决策,优质优价是可行的。但是在现实世界里,信息,尤其是质量信息是极难产生、传播并被消费者获得的。面对大量的产品,消费者并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能力去识别孰优孰劣,孰好孰坏,更谈不上理性的“用脚投票”。那么,最合理的选择只能有两个:一是只认名牌,把名牌作为优质的代名词,尤其是国外名牌;二是只认便宜,抱着十元店消费心态--“十块八块,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进行消费。

因此,要真正做到提质增效,很关键的一条是要给消费侧提供准确的质量信息,让消费者真正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差的。使得供给侧质量提升的成果能够被消费侧认可,并且转化为购买行为和企业利益,

在这方面,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比如?们需要切实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等手段的综合应用,产生并传递客观、公正、优质的质量信息。

比如我们可以建立全国联网的质量监督抽查信息的公示体系,开发手机应用软件,使得质量违法、质量失信相关信息随时可得,成为支持消费决策的重要来源和权威发布,让消费者告别仅仅看“差评”决策的时代。

我们还应该加强媒体的监督,在大众媒体上高频度曝光质量违法,一年一度的“3·15”晚会很轰动,但还不解渴,要形成常态化的媒体监督,既警示了不良企业,也很好的教育了消费者。

总之,对产品或服务而言,质量似乎是效益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如何帮助企业打通从质量好到效益好的转化链条,做到真正的优质优价,建立起激励相容的质量提升动力机制,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快速行动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这可能比帮助企业解决一两个技术工艺问题更迫切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