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您的位置: 首页 >> 上海质量杂志

2017.11卷首语

作者:紫 叶 发布日期:2017-12-04
缩小 放大
分享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党的十九大定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后,“美好生活”成为热词。

那么,什么样的生活堪称“美好”呢?恐怕和一百个人心目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回答各不相同。比如刚刚过去的“双11”,阿里巴巴创下全球零售业单天成交额最高记录,销售额达到1682亿元的天量。毫无疑问,这一天成了很多年轻人的狂欢节,一年一度最美好的一天。可是,有的人却认为是糟糕的一天。有人抱怨,生活节奏被打乱,按部就班要采购的东西,反而采购不了了;有人抱怨,简单的买买买,变成了复杂的数学游戏,要弄到那些优惠折扣,真是费时又费脑;还有人抱怨,家里有人贪图便宜,书房已经变成了日用消费品的库房……

其实,美好生活的内涵,是很深邃的,不一定说得清楚。这很像我们在做的客户满意度调查,有主、客观两方面,客观评价可以用一些KPI量化指标,而主观评价就凭各人眼光了。眼光是什么?与有没有见过世面、人的成长环境、形成的文化、价值观等强相关。眼光通常代表着品味,而品味与优雅相关。

最近,由欧洲某机构评选的2017年度全球最优雅城市排行榜公布了。“最优雅城市”的依据是什么呢?原来,与时尚程度、景点吸引力、建筑特点、交通便利性、游客吸引力、整洁度、文化等要素密切相关。进入评选的全球400多个城市,有80个荣膺“最优雅城市”,包括中国的香港和上海。高居榜首的,则是巴黎,第二、第三是伦敦、维也纳。

巴黎、伦敦、维也纳,确实美。也许是距离产生美,因为我们对身临其境的上海的美好感觉,往往夹杂了乱停乱放等不快。上海人的心目中,也许杭州更美。但杭州人呢?不一定。在我们问“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时,杭州有人对阿里巴巴也不满。在中国美院教书的崔先生就说,城西那家光顾了10年的小面馆停业了,原先那家10元钱就能买到咖啡、还能看到西湖景色的“明堂青年旅舍”也不见了,现实生活的乐趣被“大一统”的数字化便利剥夺了。

显然,个性化的、多样性的、小而美的市井生态,是城市美好生活之源。然而,如何做到繁而不乱、美而不言,需要“大质量”之道。如巴黎,有新建筑要尊重老建筑、风格保持一致的城市建筑格调要求,有沿街商店只有一层可自由发挥的城市色彩管理制度,有文物古迹保护法下的400多家博物馆,等等。而对眼下大量涌入的无桩共享单车,则强调“侵占人行道的行为,不应在巴黎出现”,一定要“立规”。

美好生活,质量是基础。质量有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维度,正如ISO/TC176/SC2主席奈杰尔·克罗夫特最近在沪透露:将于2018年颁布的新版ISO9004标准,超越了产品和服务质量概念。而质量的最高境界,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