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您的位置: 首页 >> 上海质量杂志

小米和格力品牌走向国际的启示(2015年第2期)

作者: 发布日期:2015-03-17
缩小 放大
分享到:

武泰平 /

 

小米雷军和格力董明珠的“十亿元赌约”自2013年以来都是媒体网络的关注点,双方支持者你来我往,被认为是“互联网模式与传统制造模式的激烈交锋”。而在新的一年里,2015126日广东卫视财经郎眼节目对“小米PK格力”的观察和评论又引起了关注这些企业品牌网民的激烈讨论。

节目嘉宾郎咸平教授指出的“6+1”模式链条中,两个企业品牌在“原料采购—终端零售”等5项环节中多有建树,但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格力品牌覆盖“6+1”模式的所有环节,而小米品牌明显缺乏前端的“产品设计”及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而这两个环节被郎教授认为是制造业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部分。

小米品牌作为后起之秀,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深度开展市场模式创新,在近几年智能手机热潮中异军突起,挤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销量第三的位置。而格力品牌深耕制造业中的空调行业,以“掌握核心科技”为宗旨,推动企业发展壮大,在全球空调市场连续9年占据销量第一的地位,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企业。

两个成功的行业典范,两种创新的模式,但在各自走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两者却有着不同的境遇。201412月,小米在印度被爱立信提起专利诉讼,法庭裁定小米侵权并下发禁令,要求小米停止在印度销售和经销商不得进口小米手机。201525日印度法院就小米被诉一事再次开庭。小米的遭遇被市场分析认为可能因核心专利受制于人而影响其国际化的努力,暴露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短板。另据格力信息显示,2014年格力在全球首创光伏直驱变频多联机;而中央空调多联机产品也获得美国AHRI认证,在北美发达市场得到高度认可,其系列产品对包括美国中央空调四大家族在内的海外企业形成强势竞争格局和技术上的全面超越。

在销量增长、规模扩大的同时,小米和格力的国际化却如此差异,原因到底是什么?笔者的理解在于小米和格力都是创新型企业,但小米创新的核心在“6+1”模式的中间环节,而格力的创新全面开花,且在研发设计环节实力更强,在前段和后端以“核心科技”实现世界领先。格力对产业的专注、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及成果转化,为品牌走向国?市场注入了不懈动力。

事实上,小米品牌遇?的国际化困境也是很多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格力等部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强的中国企业品牌已树立了走向国际的标杆。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中国和平崛起、民族振兴的脊梁;实践表明,只有强化技术创新,抢占世界技术制高点,才能持续增强企业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树立牢固的企业品牌国际化形象。

国内众多学者、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企业品牌走向国际必须技术过硬并突破各类技术障碍,但观察国内各类型企业,如格力一样真正投入技术创新并转化成品牌竞争力的仍为少数。当前我国面临的“产能过剩”也在警示我们,低层次的制造能力非但不能通过扩大出口化解问题,更可能加剧问题的严重性。缺乏技术含量的出口不仅无助于企业品牌的塑造,反而会强化国际市场形成“中国制造产品廉价低质”的看法。

中国企业品牌走向国际并赢得各国消费者的青睐,需要广大制造业企业不断发掘自身优势,专注产业发展,在机制、人才、渠道、研发等覆盖“6+1”模式的各个环节推陈出新,特别是在研发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推进创新发展,注重产品设计和质量;在保持性价比优势的同时,沉得住气,做深做精,“少挖井,挖深井”,以核心技术提高品牌附加值,真正做出“打动人心、让市场惊叹”的产品,展示中国制造的技术和品质,凝聚品牌形象,为企业品牌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奠定坚实基础。

小米和格力的“赌约或PK”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企业的创新和企业家的干劲及精神,无论谁赢谁输,都展现了中国企业品牌在国内的发展,更为其他企业树立了对照的标杆,以促进不断完善企业战略。但是一旦中国企业品牌选择了走向国际,就必须具有让世界信服、认可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当中国企业品牌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工艺扎实方面优势凸显,国际市场上政治风险、文化风险、舆情风险等外部障碍将日趋降低;那时“中国游客抢购日本的马桶盖、电饭煲、电吹风、刀具等生活用品的新闻”将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