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您的位置: 首页 >> 上海质量杂志

李耀新: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中 加快“四新”经济发展(2015年第2期)

作者: 发布日期:2015-03-17
缩小 放大
分享到:

提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带有政府主导意志,宜用“加法”;“四新”体现市场需求和草根经济,宜用“减法”,营造宽容失败的发展环境。“四新”经济要求勇于打破思维定式,推进中不做顶层规划,不分传统和现代;要去产业定位论,只提出发展方向,不确定具体产业内涵,留下未来发展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把握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机遇。对于上海来说,发展“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是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上海经济社会进入“最不典型发展、最典型转型”时期,发展中面临着土地总量、资源环境、人口总量等刚性约束。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就要牢牢抓住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不通不畅不活这个关键难题,紧紧依靠市场配置创新资源、开放集聚辐射生产要素的方式方法。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化变革交融对接的历史背景下,上海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以“四新”的思路和理念,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探索走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和信息化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四新”的本质是自主创新,关键是转变思想观念

“四新”本质是自主创新,“四新”经济具有渗透性、融合性、轻资产、高成长、动态变化、基础环境依赖等特性,更加注重无形资产、核心团队、智慧发展和核心竞争力。

“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何区别?两者相互融合促进,比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更大,但不是替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版。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运用“四新”经济的理念和信息化手段发展、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培育出顶级的“四新”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带有政府主导意志,宜用“加法”;“四新”体现市场需求和草根经济,宜用“减法”,营造宽容失败的发展环境。

“四新”是政府经济工作思路和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转方式、调结?及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抓手。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四新”经济要求勇于打破思维定式,消除传统条块式管理与其发展存在的冲突。

--在思想认识上,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政府大包大揽,导致企业对政府部门的非理性依赖;二是将“四新”口号化、空洞化,不去主动破解“四新”经济发展的制度藩篱,而是“无为而治”。

--在规划布局上,政府的规划布局远赶不上市场和技术的动态变化,难以适应“四新”经济的新速度。“四新”经济的跨界融合的特点,又难以通过制定分类目录和统计口径的方式进行界定,如果人为界定,难免自缚手脚。

--在推进方式上,过去通过土地指标、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传统产业扶持方式,难以适应“四新”经济的新需求,而且也存在诸如企业对政府过度依赖、各部门争取资源分配权等弊端。应当鼓励各级政府、各部门根据本区域本行业的特点,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方式。

另一方面,“四新”经济隐含着生态文明和包容性发展,推进中不做顶层规划,不分传统和现代,不规定统计口径,不锁定范围和发展内容,不固定推进模式和方法。“四新”要去产业定位论,只提出发展方向,不确定具体产业内涵,留下未来发展空间。

推进“四新”经济发展,限制越少越好,流动性越强越好,创新活力越足越好,产学研用结合越紧密越好。要从习惯于抓大企业、大项目转向更加重视扶持小微、草根企业;从过分强调有形资产投资转向更加注重研发、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投入;从政府给予优惠政策转向营造发展环境;从简单机械依赖产业政策转向主动顺应“四新”特点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模式。

此外,要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和服务氛围。以前注重企业产值、规模和历史,现在要注重团队、注重技术、注重商业模式。要从单纯的引进企业转变为按照产业链、价值链和市场发展需求,开展专业招商、代理招商、市场化招商、中介招商、服务招商。从拼政策、拼资源、拼成本、拼价格,到拼服务、拼氛围、拼营商环境,把优惠政策转为服务功能,推动“四新”经济集聚。

 

集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多元驱动“四新”经济发展

当前要八方汇集“四新”经济发展驱动力。围绕技术驱动力、市场驱动力、资本驱动力、模式驱动力和团队驱动力,协助企业打通市场供需渠道。发挥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中发展“四新”,关注代表性、特征明显的企业。

1.发展“四新”经济要做到“四个坚持”。“四新”经济要用全球眼界、前瞻眼力、市场眼光聚焦抓手型领域。坚持眼睛向外,目前很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发达国家,要引进借鉴;坚持眼睛向内,对接国家部委、依托区县、联合委办;坚持眼睛向下,关注基层企业创新团队;坚持眼睛向上,将?四新”放到整个产业创新转型发展的大局中考虑和推进。

2.建立协作沟通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完善“2+X+17工作机制。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等职能部门协同解决“四新”经济发展共性问题。加强市区联动,如浦东新区探索设立“四新”板,嘉定区重点打造“1+12+33的工作机制,杨浦区政府出台支持互联网教育“九条”细则、重点打造互联网教育产业基地,闸北区出台“四新”经济的实施意见,明确发展总体布局、路径和举措。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继续发挥“四新直通车”微信群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功能,近期开通“四新区县联络员”微信群,打造政务微博、微信、官方网站的“三位一体”沟通平台。

3.打造自然天成的“四新”经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善“产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产业基地+产业基金+产业金融+产业人才基地”相结合的新模式,打造产业生态系统。改变单一性创新现象,促进股权合作、产业链供应链联动、价值链增值链分享。加快“四新”经济新载体建设,依托张江高新区等各类园区和基地,放大一批、做优一批、做强一批、培育一批,打造“四新”经济发展的策源地和集聚地。推进“四新”企业与投资机构的对接,搭建创投机构和“四新”企业投融资平台。依托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和相关教育机构,建设“四新”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4.要联系实际接地气,寻找“四新”突破口和典型案例。通过精细精准分析,深耕细作,围绕痛点,支持市场主体实施迭代创新。坚持学习借鉴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形成区域不同的“四新”工作方法、发展特点和经验。不设定“四新”统计指标,但要研究特征和属性指标,帮助分析“四新”经济,如研发、制造全流程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覆盖率,工业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比例,机器人应用水平和领域拓宽;通过分析找到抓手、突破口,以个案突破、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

5.破解共性问题,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四新”企业涉及种类多,问题表现不尽相同,服务管理中要抓住共性问题,突出问题导向。要帮助企业改变有看点无卖点、有展品无产品、有产品无销量,以及找不到服务对象和市场需求等问题。协助企业提升团队能力结构,建立合理薪酬制度、管理方法和决策机制。此外,还要尊重实体经济不同领域的规律和特点,尊重契约精神、分享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尊重基层、企业、园区的探索实践,鼓励疯狂创新和野蛮生长。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四位一体”创新和包容性发展,在实践中正确判断、把握、培育“四新”企业,进一步激发城市和产业经济创新转型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作者系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