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您的位置: 首页 >> 上海质量杂志

“创新:独一无二”(2015年第8期)

作者: 发布日期:2015-09-07
缩小 放大
分享到:

记者 晓  /

 

72930日,上海高温达到摄氏3738度,仍阻挡不了上海企业追求创新的热情。不少企业老总、高层管理人员赶往上海市质量协会,在六楼会议大厅听取彼得•梅瑞尔先生主讲“创新战略”。

上午9点,上海市质量协会会长唐晓芬来到现场,感谢远道而来的彼得•梅瑞尔先生,并为参加“创新战略高级研修班”的企业老总鼓劲。她说:中国正在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为此,我们为企业搭建平台,请来了美国质量协会创新分会主席彼得•梅瑞尔先生。他既是工程师,也是艺术家和知名作家,出版了《创新的一代》《创新从未停止》和《第二次做对》等著作。更重要的是,他是“创新导师”,目前担任ISO/TC279美国创新管理技术委员会主席。美国以创新取胜,相信彼得•梅瑞尔先生的讲课,一定会让在座的各位大有收获。

 

创新战略,要追求独一无二

彼得•梅瑞尔先生讲课,一开首就强调:所谓创新战略,就是追求独一无二。“一?进入无对手之境,就想怎么定价就怎么定价,垄断性的收益将大大有利于新一轮创新……”

彼得•梅瑞尔先生认为,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传统的战略,是打败人家,所以是价格战,或质量改进。这种差异性是很微小的,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越。创新战略,不是打败人家,而是进入没有竞争者的境界,是突破性的,是颠覆性的,是不可复制的。”

他介绍了几个真正属于“创新”的案例:一个是颠覆了传统马戏的太阳马戏团,它将马戏与街头艺术进行了融合,创造了极为震撼的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核心在人的技能,很难复制。还有瑞士的斯沃琪(SWATCH),将手表转变为“戴在手腕上的时装”的全新概念。还有一个财务软件公司Intuit,从为个人定制自主财务管理软件的社会化服务,发展到中小企业普遍使用,如今其自主财务软件已占统治地位。“SWATCHIntuit很难被复制,因为他们在细分市场独一无二。”

彼得•梅瑞尔先生指出,很多人认为的创新,其实不是创新,仅仅是改进。包括美国质量大会上有些演讲者所讲的创新,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创新。“创新必须追求独一无二的制高点。如果创新门槛低,就容易被模仿,如网上书店,如联邦快递,也很容易被复制。”

彼得•梅瑞尔先生甚至认为,被称之为“系统创新思维”的“TRIZ”,都不能称之为创新。他说,TRIZ40多种方法,可以归纳为五类:一种是减法,如多个开关变为“一键按”;一种是加法,如单刀剃须变为多刀剃须……都是“改进”而已。

但彼得•梅瑞尔先生并没有贬低TRIZ的意思。他说,除了创新能解决问题,分析改进也能解决问题。TRIZ就属于这种,很多质量改进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创新也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并非很突然。尤其是质量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质量改进和创新都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当质量改进满足不了时,就需要创新来解决问题了。

关于质量改进与创新的比例,他透露一组数据:“一般来说,技术型公司改进占45%,微小创新占40%,突破性创新占15%;多元化公司改进占70%,微小创新占20%,突破性创新占10%;消费品公司改进占80%,微小创新占18%,突破性创新占2%。”

那么,如何追求独一无二的创新呢?彼得•梅瑞尔先生教授了“诀窍”,印象深刻的有4点:一是从研究未来,去发现“新的空间”。市场、人口、技术、环境……孕育着哪些影响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变化?要去挖掘将来的需求,去发现潜在的“痛点”,去作预见和判断。研究未来的部门,必须与现实有所隔离,应该是“反主流”的。二是“创新由便利性推动”。“从胶卷到数码摄影,从笔记本电脑到掌上电脑,从纸质贺卡到电子贺卡,从开腹手术到内窥镜手术……无一不体现这点。”让人感觉不方便的创新,要么不成功,要么长期等待。所以,轻易不要去改变人们的习惯。三是“速度是创新成功的法宝”。一旦打算将创意变现,就要敢于投入10倍于他人的资源,去抢时间、拼速度。如果能做到最快,在市场上就能占得先机,先机决定成败。四是“一旦失败,要有容错机制”。失败是成功之母,从中一定会学到新的东西。“即便再次失败,也是新的失败。”

总之,伟大的创新,来自伟大的战略,它设定的门槛是“独一无二”。苹果做到了,谷歌也做到了。

 

最关键的,在于培植创新文化

创新,需要土壤。最关键的,在于有没有创新文化。

“文化基于行为,行为基于价值观。通过人做事的行为,可以体现出来一个组织是否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可以说,文化是一个组织完成工作的方式。”

你的组织有创新文化吗?彼得•梅瑞尔先生给学员们做了一个“文化与领导力”的打分练习:你们公司鼓励冒险吗?恪守创新承诺吗?愿景提及创新吗?领导者搜寻新观点吗?员工也搜寻新观点吗?

“创新,是应对变化之道。达尔文说,适者生存。但生存下来的并非最强的人,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人。”彼得•梅瑞尔先生说,要适应变化,就要有创新。而创新,要破除头脑中的传统思维。

那么,哪种是传统思维,哪种是创新思维?彼得•梅瑞尔先生将两种思维模式一一对比给学员们看:

传统思维:创新是魔法/创新思维:创新是过程。

传统思维:听从客户/创新思维:预见市场。

传统思维:创新是一项研发活动/创新思维:创新是每个人的工作。

传统思维:挑战是创造力/创新思维:商业化才是挑战。

传统思维:只有成功才被认可/创新思维:失败是成功之母。

传统思维:技术推动创新/创新思维?便利性推动创新。

也就是说,创新是有“范式”可循的过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创新要有超前预见力,不能仅仅满足于顾客需求;创新不是研发部门的事,是全员的事;创意不难,难的是把创意商业化;创新需要认可失败;不是“技术推动创新”,而是“便利性推动创新”。

关于“便利性”,他专门讲了如何看待“行为变化和创新”。行为变化影响顾客感知,“德沃夏克键盘”要人们改变使用键盘习惯,因而失败。解决“痛点”才能为顾客创造价值,而不是制造“痛点”。所以,“必须行为习惯小变化,产品大变化”,只有这种创新,才会受欢迎。

创新文化,要有与之匹配的组织架构。在彼得•梅瑞尔先生的描述中,记者感觉创新型组织是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网络状架构,层级少,自主权强,且多样化。这样的组织,灵活敏捷,可快速应对各种变化。

彼得•梅瑞尔先生介绍,在这个网络架构中,有一层是跨界开放的,适用于创新过程的创造阶段,有利于圈内圈外不同背景的人头脑风暴、探讨交流、分享知识,无数的点子、创意就在这种宽松惬意的氛围中产生,可谓“团结、活泼”;另一层是封闭的,适用于创新过程的执行阶段。在这个阶段,最佳方案已经选定,资金投入、人员已经到位,成果进入开发……气氛也转为“紧张而严肃”,必须抢时间、拼速度,快速专利化,迅速将成果商业化,以抢占市场先机。

那么,传统企业怎么转型?彼得•梅瑞尔先生指出,从“让过去成为过去;借用关键的资产;学习”三个方面着手。“让过去成为过去”,就是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本上,想着过去的那套是多么的成功;而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进取感。做法包括:从外部引进人员到关键岗位任职,并实施越级汇报;营销和研发之间要建立畅通无阻、协同作战的关系……总之,要创造一种紧迫感,找出需要改进的征兆,组成核心团队,实施变革,从容易的做起……

你是不是已经有了创新思维?彼得•梅瑞尔先生用一个等车的例子考考大家:在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夜晚,你开车经过一个偏僻的巴士站,看到有3个人在那里等公共汽车?一位是看似重病的老太太,一位是曾经救过你的老朋友,另一位是你梦寐以求的完美合伙人,所驾的车只能搭乘一个人,你如何选择?(优选答案见本文最后)

 

创新是过程,有范式可循

创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创新是个过程,有范式可循。讲了战略,讲了文化,彼得•梅瑞尔先生还介绍了许多方法。

创意哪里来?

“那关系到一个松弛的时刻。”在这方面,谷歌是将20%的工作时间让员工自由支配。3M有两个不成文的规定,这就是15%法则和“酿私酒”。15%法则是指研究人员可以将15%的工作时间用于个人感兴趣的研究而无需向上司报告。“酿私酒”的含义则是:瞒住上司,自由研究。“IBM的调查结论,新点子最多来自员工,占41%。”

“还关系到一个跨界的灵感。” 福特流水线的灵感来自屠宰场,悬空吊环让半成品汽车滑行,成了车动人不动的生产线。《指环王》的成功,很重要的在于两个背景不同的跨界创造。卖消费品的沃尔玛,跨界进入了保健市场。在开放的网络中,不同背景的人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而且能力陡然增强,因为带来了框框之外的知识。“所以,宝洁公司要求50%创新来自外部…… ”

“还可以采取剧场演绎的方式。” 彼得•梅瑞尔先生把它称之为“剧院即兴表演”式的横向思维。人在场景中,体验更真实,连接可视化,演绎即兴化,能沟通诠释出新的价值?情感,更容易发现“相邻市场”的机会。所谓的“场景革命”,也许就在此刻。如GE在航空领域市场份额很大,受“9·11事件”场景的触发,GE进入了包括火警探测、门禁控制、中央控制、进出管控等在内的安保领域。以创新著称的美利肯,则进入了阻燃混纺新领域,并已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

“还要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制药公司的定式是“客户需要药品”。真的需要药品吗?非也,需要的是健康,所以羊毛出在狗身上,净水企业等才是制药公司的竞争对手。“向猪去收钱”的奇思妙想完全可能因此而出现。

“大数据时代,又使我们有了开拓新空间的好抓手。”如发动机企业罗尔斯•罗易斯,用传感器识别引擎问题,从制造引擎向服务维修延伸,优化检测,改进引擎设计。英国的沃达丰,与GPS合作,向用户发送服务信息,拓展了新领域。

他还介绍了很实用的卡片收集、脑力书写635法,并在课堂上练习创意思维--“请你说说男袜的四个用途”,结果四个小组收集的想法不下几十种。大量收集创意,适用于创造阶段。而后,选择最佳方案。创意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看这个创意有没有让其成活的生态系统。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是因为有电网;迷你车型的出现,是有了道路条件,只要加上悬挂系统即可;电子书的出现,是因为建了网上图书馆;贝尔电话的成功,是因为有了电话线。互联网时代,要关注网络效应这种新的生态系统。

选择最佳方案时,要做好内部、外部的各种风险评估。“创新与风险紧紧相连,既要不惧风险,又要认真对待风险。”他介绍了许多方法,包括转折点度量法等。他提醒,特别要管理好不可预见的风险,包括市场变化了;对手也在开发并且可能比你快;法律法规的变化;汇率的变化;新技术的出现……风险评估并找到突破性方案后,就进入了执行阶段。

彼得•梅瑞尔先生认为,无论是在创造阶段,还是在执行阶段,重要的在于创新团队。“员工可以分为创新、联络、开发、执行四类,前两者适用于创造性阶段,后两者适用于执行阶段。他介绍了分类方法,并要求每位学员试着按分类表格项目来判断,自己属于创意人员还是联络人员?开发人员还是执行人员?

他提醒,属于执行阶段的人员,必须是重实际、重实效的。“成功是1分天才加99分努力”。速度决定市场,这个阶段要实行严格的时间、目标管理,需要通过监控和资源管理,有效推进新产品开发工作。设计和开发是一个变量多发的过程,要去不断尝试并接受失败,去不断地努力奋斗……他介绍了概念验证、3D打印原型、价值测量等方法,并说了“三要”:一要管理好供应链风险,二要动作快,三要监控好开发过程。

为了赶进度,往往会把任务排得满满的。他认为这会“欲速则不达”。他介绍了“排队理论”,说85%的排班时间最好。此外,越早让运营和营销人员参与越好,可以及早获得顾客反馈。“速度比保密更重要,抢占先机十分重要!”创新最后还有一个重大风险,即“交付风险”,指新品上市不被接受。“所以,怎么定价,大有讲究--必须要有10倍以上的感知价值……”

平均3000个创意,只有一个会成功!必须走好创新过程的每一步!彼得•梅瑞尔先生最后强调:解决痛点,才是价值所在。“解决痛点+不可复制=独一无二”,只有达到创新的终极目标,才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达到这种境界,是激动人心的,员工的成就感是无以复加的,创新的激情也会更高!

 

(优选答案:把汽车交给老朋友,让他带老太太去医院;自己则留下来和梦想的合伙人一起等公共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