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您的位置: 首页 >> 上海质量杂志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李耀新:对接《中国制造2025》 做强上海智能制造(2015年第8期)

作者: 发布日期:2015-09-07
缩小 放大
分享到:

本刊记者微  /

 

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抓住和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推动上海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上海市经团联(市工经联)83日举办“中国制造2025”报告会,邀请市经信委李耀新主任做主题报告。李耀新在报告中指出,上海正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积极对接,做强上海智能制造。

 

中国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李耀新说,今年5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智能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

而且全球产业格局重大调整,发达国家回流高端制造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一方面,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日本在《2014制造业白皮书》中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等。目前,制造业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已经开始。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一些跨国资本直接到新兴国家投资设厂,有的则考虑将中国工厂迁至其他新兴国家。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因此,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我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新调整和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前瞻布局、主动应对,突出创新驱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李耀新说,《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而是兼顾当前和长远、兼顾战略和战术的一个行动计划,它提出了“一二三四五五十”的总体蓝图(见图1)。

 

 

智能制造将是发展核心

李耀新说,有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作为低成本制造业大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温和的薪酬增长、高效的生产技术、低廉的能源价格以及美元汇率走低使得部分商品在中美两国的生产成本几乎没有差异。如果将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以美国为基准(100),那么,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该研究报告还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对美国的制造业成本差距在2020年左右将不复存在。这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必须尽快重新塑造竞争力。

而在全国范围内,上海制造业的总体成本无疑处于较高的水平,面临的转型升级的压力尤为巨大。从整个经济发展角度来说,上海产业结构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适应性调整、90年代的战略性调整,到新世纪的创新性调整,已经进入了“非典型发展、最典型转型”新阶段,发展中面临土地、人口、能耗、债务总量“四个刚性约束”。上海经济转型升级和科创中心建设面临着制造业和服务业、信息化和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产业和城市 “四个融合”的新常态。

当前,在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相叠加带来的产业革命加速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相互融合形成未来版的创新模式。而对于上海制造业来说,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李耀新认为,唯有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其实也是《中国制造2025》指出的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而从整个经济发展角度来说,上海就是要大力推进“四新”经济。所谓“四新”经济,就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为内核并相互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具体包括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简称“四新”。发展“四新”经济,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他说,智能制造的核心特征有三个,一是制造体系纵向集成;二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端到端集成;三是网络化生产企业间横向集成。而为了抢占未来制造业制高点,需要从四个关键层面着手,重点发力:一是设备层面,要全力推进基于智能技术实现生产设备高度智能化;二是网络层面,要全力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传递与交互;三是平台层面,要全力推进基于云平台实现全流程信息汇聚和智能处理;四是应于层面,要全力推进基于大数据实现全局性科学决策和端到端运营优化。发展制造制造的重点领域包括: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装备,智能控制系统,智能集成服务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智能成套装备等。

为了有效地推进智能制造,必须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为基础。为此,第一是要组织实施工业云、工业互联网、云制造、大数据、物联网、平台经济等重大项目,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基础上的高端化、国际化、市场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展;第二是要开展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建成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动智造经济发展;第三是要培育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全生产要素率特征的“拳头产品”,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新一轮科技和经济竞争;第四是要打造产业和信息化融合升级版,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推进CIO制度建设,提升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李耀新说,“互联网+”可以激发创新经济活力,互联网与制造业相结合,能够引发制造业的组织体系、制造模式、商业模式和营销服务模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让制造业实现更多、更好的创新,从而实现对制造业的改造和提升。

他还指出,上海之所以要提出和推进“四新”经济,一个关键就是要解决供需问题,“四新”经济具有以需求为主动的特性。而这一点体现在制造业上,就是要推动制造业从传统的向用户提供产品的模式,转向为消费者提供功能的模式,其核心是以关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导向。传统制造业是生产产品,卖给消费者,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找不到订单,产品积压;而未来的制造业要善于发现和创造需求,这方面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多项措施积极打造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李耀新说,《中国制造2025》公布后,上海市经信委迅速组织开展了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讨,围绕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互联网+”行动、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国家“四新”经济实践区建设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并积极建立组织推进机制、汇集社会力量,坚持服务转型、服务创新、服务企业、服务人才,围绕推动上海制造业发展转型?从产业资金、产业金融、企业资金、社会资金等方面积极对接。

同时,上海市经信委坚持“求质、求新、求实、求进”,率先落实科创中心战略,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经开展了多项工作。他说,上海将发挥在国内智能制造领域价值链处于相对高端、产业链较为完善、创新链协同较强、资源链相对集聚的基础优势,努力打造成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一是以政策为引导。加快制定《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上海市高端智能装备首台突破和示范应用专项支持实施细则》,进一步支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二是以需求为导向。推进智能制造的应用层、装备层、网络层和平台层“四位一体”协同发展,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三是以产业化为方向。重点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智能装备突破工程、智创平台支撑工程,有效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品率。四是以项目为载体。集中实施试点示范、功能性平台、高端智能装备首台突破及产业化等一批重大项目。

李耀新说,根据《中国制造2025》总体要求,市经信委将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协调企业推进“工业强基”;建设好“四新”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专家智库。总之,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和完善上海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机制,因地制宜、不折不扣做好与国家战略对接和细化落实工作,做强上海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