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您的位置: 首页 >> 上海质量杂志

2015.8卷首语

作者:紫 叶 发布日期:2015-09-07
缩小 放大
分享到:

  叶/文

 

进入8月,上海持续高温。随着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步伐的加快,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创新”的温度不断提升。

创新大师指点我们:创新是“1”,是“独一无二”,是从无到有,是“道生一”。创新不是为了打败对手,而是为了进入没有竞争者的“蓝海”,取得无可争议的市场垄断地位,其丰厚利润,足以使企业“不作恶”,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让员工自由追求无可复制的“1”。

对创新来说,“10”这个数字也很重要。因为创新成果没有10倍以上的感知价值,就意味着失败。这是经济学家运算的结果,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改进同样重要,只要其创造的价值在10倍以上。

创新还是“2025”之“道”。在“中国制造2025”这个顶层设计中,到2025年,中国制造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方阵;到2035年,中国制造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方阵中等水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国制造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前列。

在这“三?”中,关键在于有多少“1”。创新,就是要制定这样的顶级创新战略与政策。首先,要好好研究未来,那是科学技术的源头,创新的新空间,要构建定位清晰的公共科研体系去支持。其次,要转型、要变革,这不是专指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也有要转型的,只要它不够绿色。绿色制造意味着全程无污染、无废弃、无排放,也意味着成功--因为这里面的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向循环经济转型的新的创新空间,包括再定义、再创意、再设计、再制造、再利用、再减量、再消费等10个R。第三,实业是皮,互联网是毛,创新是动力。要突出企业这个创新主体的地位,尤其要关心中小企业,乃至小微企业,建立契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创新生态模式,在智能制造、两化融合中力拔头筹,让中国制造在“互联网+”的风口中,飞起来!

当然,在这当中,要构建服务企业的专业化中介网络,创建有利于引进创新型人才的机制,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模式人才的教育体系,以及全方位的投融资机制等等。

我们相信,以创新战略思维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中国制造,走绿色发展之路,一定会迎来产业变革、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新商业模式、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