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卷首语
泰 安 / 文
但凡70后、80后,大家应该还记得当年上政治课时,被老师提点最多的知识点中一定包括我们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时至今日,这一判断依然成立。不同的是,当年矛盾的焦点在于绝对数量的供需矛盾,而当前矛盾的焦点在于相对质量的供需矛盾,即人民对高质量的物质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经济学基本规律告诉我们,随着收入增长,人们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同时会相应减少低质产品的消费。据统计,2015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6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消费能力的增长必然带来消费层级的上升。猴年伊始,一则新闻引起广泛关注:春节期间600万名出境过年的中国游客“刷出”境外消费900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而这900亿元中,爆款产品大多是儿童感冒药、丝袜、指甲钳、保温杯、电动牙刷等一大批低价日用品。当我们还在为去库存绞尽脑汁时,日韩的免税店商家和厂家正在为如何增加产能费尽心机。反差如此之大,道理其实简单。我国的厂家难道生产不出这些产品么?当然不是,关键在于产品的质量不高。
客观而言,近年来中国产品的质量水平提升很快,否认这一点,我们就没有办法解释中国产品大量出口的现实。国货,依然是支撑国内消费的主流!但这种提升很大程度基于纵向自我的比较上,在横向比较上,我们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时,一些院士就明确指出:中国制造大而不强,面临种种问题,最突出的是两大类:一是别人能做的我们做不了;二是我们能做但不如别人做得好。第一类问题所占的比重很小,我国完全不能制造的产品已经不多。我们面临的绝大部分是第二类问题,国内产品的质量就是达不到别人的水平。比如说机械基础件,内在质量不稳定,精度保持性和可靠性低,寿命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3~2/3,不得不大量进口。再比如说钢材,世界上任何一种钢材的炼制方法我们都掌握,设备也都能建起来,但产出的钢有些性能就是达不到要求。我们的现实是低质产品泛滥,而优质产品稀缺。
从上述问题来看,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既要解决产能过剩,即“备了两桌饭,来了一桌客”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还要解决产能错配,即“客人要吃清蒸鱼,厨师只上红烧肉”的问题。国内外的需求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低价”不再是中国产品的万应灵药,这时不妨多祭起“优质”这杆大旗。着力提升质量供给水平是此次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和必然之举。
通知公告
更多
- 【上海】关于首批“上海质量工匠创新工作室”启动建设的公告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创新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现场管理创新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活动经验的通知
- 【上海】2024年卓越管理创新成果评价结果公示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上海市质量协会提名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推进工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产现场管理实施指南》团体标准实施试点评价决定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获奖名单的决定
- 【上海】2024年上海市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拟授奖名单公示
会员活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