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您的位置: 首页 >> 上海质量杂志

2016.3卷首语

作者:紫 叶 发布日期:2016-04-07
缩小 放大
分享到:

  叶 / 文

 

“工匠精神”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两会新闻。与此同时,围棋人机大战也赚足了眼球。要问的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为何强调“工匠精神”?

工匠,古已有之,民间称之为“手艺人”。“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他们安之若素,精益求精,以求技艺不失传,方法不落伍。毕生之所求,“一代名匠”。如春秋战国初期的鲁班,如隋朝建造赵州桥的李春,他们自律、严谨、诚实、耐心、孜孜不倦,追求极致而又不因循守旧。他们敬业气质中蕴含的信念,谓之“工匠精神”。

进入工业化时代,“工匠”就是那些立足于岗位成才的技术工人,那些身怀绝技的一线高级人才,如中国商飞之胡双钱,上海电气液压之李斌。胡双钱能一锤击中要害,且不偏不倚、不轻不重,30年来经手上千万零部件而没有一次出质量差错。李斌是新一代智能型工人,他组织的质量攻关,能使产品性能接近德国名牌。以他命名的李斌班组、李斌师徒网站、李斌技师学院,促使大批技术工人快速成长。胡双钱、李斌为代表的技术工人,印证了“质量是技术工人制造出来的”这句话。

话说几年前有位意大利人在中国生产低质量阀门,在意大利生产高质量阀门。问他何以如此?回答竟是找不到合格的技术工人来操作复杂设备。事实上,发达国家高级工比例高达40%。“德国制造”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富有活力和高水准的技术工人。而中国,目前2.25亿名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总量仅为1.19亿人,仅制造业高级技工一项的缺口就高达400余?人。

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很重要的在于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可以说,没有夕阳产业,没有多余产业,只有做不下来的产业。当年上海不少产业压下来,周边地区接过去,无一不是先把上海老师傅接过去。上海许多产业兴起来,把海外人才请过来,也是同理。

技术工人的“吃香”,在于包括专利、标准、诀窍这样一干具有知识产权资源的投入,没有他们不行。因为专利的科学程度、标准的先进程度、诀窍的有用程度,都需要他们用实践来检验。这样的老师傅,能深刻领会技术和管理上的要求,能分析和解决技术和管理上的现场难题,能学习和总结技术和管理上的个人经验,能从事和帮助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工作……而这些,才是决定质量的前提。

回到机器人的话题。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实就是一台高端设备,它的制造、改进、维修,还真少不了高级技术工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技术工人的养成、大国工匠的造就,是最大课题。“只有1%的学生愿意当工人,技术工人何来?”谁能回答李斌的两会之问?!